了。

这些读书人从小就是读着“四书五经”长大,脑袋里全是“仁义礼智信”那一套,最是讲究“君子端方,温良如玉”,秦修文的几次出手,都让人觉得此人手段狠辣、善弄商贾之事,行为下作,很是遭人不齿。

尤其是当时的李明义之死,所有读书人更是在茶楼酒肆中将秦修文喷的一文不值,说他全然不顾同僚之义,直接将人逼死,如此行为简直就不配为官、愧对孔老夫子的教诲,豺狼当道、谁知下一个被逼死的人不是你我?

当时这件事闹的特别大,当然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后面推波助澜,但是确实秦修文的所作所为,根本就不是时下读书人能够认可的,所以还有人提议联名上书给周知府,将秦修文贬谪出卫辉府。

当时秦修文刚刚递上了想要修建新码头的折子,周邦彦正是要用他的时候,自然将这些是是非非替他挡了下来,否则秦修文真的被所有读书人排挤,也够他喝一壶的了。

后来又有皇帝下旨意给秦修文升官,那些人才发现事不可为,这才散了。

如今因为这份“卫辉时报”,秦修文再次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,读书人之间绕不开的话题,只是这次,秦修文的支持者是一半一半。

有如同沈、李两位秀才这样的支持者,对秦修文改观许多,甚至因为这份“征稿启事”而心生好感,觉得他为天下读书人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,也能让他们的声音真正被人听到!

这对所有读书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点,他们不管是读书科举也好,还是最后成为乡间的教书先生也罢,没有一个读书人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的,最好自己的一词半句能够流芳百世,那这辈子哪怕只做成这一件事,也算是值了。

而以前,他们只能聚集个三五好友,高谈阔论,有能力厉害一些的,可以开个“杏坛”,围拢过来一群人听他论道,但是那样的场面有个几百人已经是不得了的,毕竟碍于声音的传播和地方的大小,不可能围拢太多的人。可就是这样的人也必须得是个文坛泰斗或者是得道高僧才行,否则一个无名小卒你去开个“杏坛”,只会遭到天下人耻笑。

而那些有名气的人,本来就不是泛泛之辈,他们不缺人给他们宣扬理论,也不缺人为他们著书立传。

恰恰

章节目录